央视网消息(记者 王小英)这里是甘肃首个古石刻博物馆,也是唯一一个以古石刻艺术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馆,全国50座名塔中“最瘦”的塔馆藏于此。在这里,“最原始的压路机”可让人一窥全世界最早的“高速公路”秦直道是如何修成的,以及250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化石,又让人对远古时代的地球多了一重想象。
近日,“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,一窥那些石头留下的秘密。
目前最大的黄河古象在此出土
1973年春天,在庆阳市合水县板桥乡马莲河畔出土了黄河剑齿象化石。经专家复原,这具化石的骨架身高4米,体长8米,门齿长达3.04米,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个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历史最悠久的剑齿象化石,连长度20厘米的舌骨也被保留了下来。
因其出土于黄河流域,故取名“黄河古象”。
存放在馆内的1:1复制的黄河古象化石
考古学家判断,这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一种剑齿象,生活在距今250万年前。
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继伟说,目前馆内存放的是1:1等比例复制的,但因为黄河古象太多知名,很多学生都会来此参观,对研究黄土高原250年前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科学依据。
“最原始的压路机”——看最早的高速公路如何修成
公元前212年,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侵扰,修建了南起陕西淳化县、北至内蒙古包头市的军事要道——秦直道。
秦直道穿越陕、甘、蒙三省区,全长700多公里,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“高速公路”,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美誉,在修建后仍使用了千年,时至今日还能看到它的存在。那么,这条2000多年前的“高速公路”,究竟如何修成的呢?
最原始的压路机——石碌碡
在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存放着的一个石碌碡,就是当年修建秦直道所用,被考古学家誉为“最原始的压路机”。
秦直道石碌碡出土于庆阳市合水县子午岭林区,形似圆柱体,重约3000斤,直径约1.2米。其独特之处是,柱体表面布满锥形平顶乳钉,乳钉长0.11米,大小相同,均匀分布,与一般轧辗谷物的石碾子形似而又完全不同。它也是迄今为止,在秦直道遗址内发现的唯一一件石刻巨型文物。
不过,这重达3000斤的压路机,究竟需要几匹马拉着压路面,当初修建秦直道,究竟用了多少石碌碡,这些疑问还有待进一步解答。
430余件古石刻 撑起一个“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”
也许是因为有了秦直道,佛教传入中国后,这里的石窟造像便开始兴盛。自北魏开始,经唐、宋至明清长达1400余年,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很多石窟,存放在馆内的160余尊石造像便是佐证,更被用来追溯佛教文化在陇东的历史渊源。
馆内展览
王继伟说,这些石造像的材质,大多数都是本地红砂岩,和敦煌莫高窟的木胎泥塑造像属于两种不同的造像艺术。根据2020年石窟寺专项调查,合水共有石窟寺25处,以晚期中小石窟居多,其中造像多为单体造像,博物馆成立时将其搬回保存。
除了石造佛像,馆内还有不少古石刻文物大约430余件,如文官石头像、对弈图雕刻砖、钱纹方砖等,这里因此又被誉为“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”,合水县也被誉为“古石刻之乡”。
名塔中“最瘦”的塔在这里
众多古石刻文物中,最明显的则是塔儿湾石造像塔。讲解员史小红介绍,塔儿湾石造像塔原址坐落于合水县太白镇苗村,建造于北宋年间。塔身清瘦纤细,是我国古塔中体型最细、最瘦,因此,也被列入我国50座名塔之一,瘦塔之最。
“最瘦”的塔——塔儿湾造像塔
整个塔体呈平面八角形,以凿磨的红砂岩叠砌而成。高11米,共计13层,第一层直径1.29米,二层以上逐渐缩小,到达顶层,直径仅0.59米。
从最遥远的黄河古象化石、最原始的压路机,再到丰富的古石刻,为了让这些馆藏文物被更多人看见,2021年,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实施了“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项目”。王继伟介绍,该项目对馆内二级以上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,建立了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藏品数字化管理,采用数字魔墙、虚拟展示等方式进行展示。在数字魔墙上,点击某一件文物,便可放大该文物,并可360度查看文物的细节,让更多人看见馆藏文物的更多细节。